入秋后,不少人频繁遭遇头重头痛:风吹后颈就隐痛,吃感冒药暂缓解却反复发作。施宣赫老师结合《黄帝内经》“秋气者,病在肩背” 理论指出:秋季燥盛风多,人体阳气收敛,头部经络气血易失调,调理需先辨根源、再对症应对。
一、4 类核心病因(附典型特点,助你自查)
施宣赫老师结合临床总结,入秋头重头痛多与以下 4 类病因相关,不同根源对应不同表现,可初步自我判断:
1. 秋燥伤津:头部缺 “滋养”
典型表现:头部空痛、隐痛,伴口干、眼干、皮肤干燥;在空调房、大风天等干燥环境中,症状会加重;
关联体质:阴虚体质人群更敏感(本身津液偏虚,秋燥易加重损耗)。
2. 风燥外袭:头部经络 “被堵”
展开剩余79%典型表现:头部胀痛、跳痛,风吹后痛感明显,还可能伴怕风、轻微鼻塞;
高发场景:秋季外出未护头颈,或频繁进出空调房(冷热风交替刺激)。
3. 湿邪蒙蔽:头部像 “裹了布”
典型表现:“头重如裹”(感觉头上压着或裹着东西),伴身体困重、舌苔白腻、食欲差;
根源:夏季残留湿邪未清,入秋后随气机上扰头部,蒙蔽清阳;
关联体质:痰湿体质人群更易中招(本身湿气重,秋凉后湿邪更难代谢)。
4. 肝阳上亢:肝火 “冲头”
典型表现:头部两侧胀痛,伴情绪烦躁、失眠多梦;高血压人群发作概率更高;
根源:秋季燥邪伤肝阴,导致肝阳相对偏亢,上扰头部。
二、辨证调理方案(实操版,居家可做)
针对不同病因,施宣赫老师推荐温和调理方法,需结合自身体质选择,安全易操作:
1. 秋燥伤津型:补津液、养头部
食疗:沙参麦冬粥 —— 取沙参、麦冬(提前泡软),与大米同煮成粥,每日 1 次,补津液、润头目;
穴位按揉:
百会穴(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):用拇指按揉 3 分钟,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,助头部气血濡养;
三阴交穴(内踝尖上 4 横指,胫骨后缘):按揉 3 分钟,滋阴养津,从根源减少燥邪损伤。
2. 风燥外袭型:散风燥、护头颈
食疗:薄荷菊花饮 —— 薄荷、菊花、桑叶,用开水冲泡代茶饮,疏散风燥、缓解头胀;
穴位按揉:
风池穴(颈后枕骨下,两条大筋外侧凹陷处):用食指、中指按揉 2-3 分钟,疏风通络,减轻风吹后痛感;
太阳穴(外眼角与眉梢之间凹陷处):轻揉 2 分钟,缓解头部跳痛;
防护:外出戴薄帽或围巾护头颈,避免头部直接受风。
3. 湿邪蒙蔽型:祛湿气、醒头目
食疗:茯苓陈皮粥 —— 茯苓(磨粉或切小块)、陈皮,与大米同煮成粥,健脾祛湿、理气醒神,改善 “头重如裹”;
穴位按揉:
足三里穴(外膝眼下 3 横指,胫骨前肌处):按揉 3 分钟,健脾促代谢,帮身体排湿;
丰隆穴(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中点):按揉 3 分钟,化痰祛湿,减少湿邪上扰。
4. 肝阳上亢型:平肝阳、稳情绪
食疗:枸杞菊花茶 —— 枸杞、菊花、决明子(炒过更温和),开水冲泡,平肝潜阳、缓解头胀;
穴位按揉:
太冲穴(足背第一、二跖骨间凹陷处):按揉 2-3 分钟,疏肝理气,平复肝火;
涌泉穴(足底前 1/3 凹陷处):睡前按揉 2 分钟,滋阴降火,辅助改善失眠;
作息:23 点前入睡,避免熬夜加重肝阴损伤(肝阴足则肝阳易稳)。
三、就医警示(出现这些情况,别硬扛!)
施宣赫老师强调,若头重头痛伴随以下情况,可能并非单纯秋季气候所致,需及时就医排查:
头痛呈炸裂样剧烈疼痛,伴呕吐、视力模糊、眼压升高;
头痛时伴肢体麻木、无力,或言语不清、吞咽困难;
头痛持续 1 周以上,居家调理无缓解甚至加重;
高血压患者近期头痛频繁发作,或伴随血压波动明显。
施宣赫老师总结:秋季调理头重头痛,核心是 “顺应秋气”—— 既防燥防风,又结合自身体质与病因。切忌盲目吃止痛药或感冒药,辨明根源再调理,才能贴合身体需求,减少反复。
【声明】本文为中医养生科普,仅作日常调理思路参考,不构成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。个体健康问题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,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方案,切勿盲目操作。
发布于:云南省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